2020年的私域发展可以用一个惊叹号收官,而紧接着2021年出台的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,又给数据操盘手们投来一个问号——究竟如何能更长远地挖掘用户数据的价值?
正如《数据赋能》一书中所总结的,数据的价值主要有两方面:一是用来做优化,另外就是用来做驱动。
优化是指从消费者角度出发,优化媒介策略和媒介布局,在于剖析历史,应对当下;
而驱动是指对有过交互的消费者,通过营销深化沟通,促进全域增长,意义在于洞悉已知,着眼未来。
回顾过往,触达、转化和拉新是营销永恒的三大课题,也是促使品牌长期稳定的发展的源动力。
我们看到即使是大品牌也有很多轻度消费者。品牌忠诚在当下替代选择层出不穷的市场环境中显得尤为奢侈。所以,品牌只有不断的跟更多的消费者进行沟通,才能在更多的考虑清单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从广度上看,视频应用是触达消费者最多的数字媒体平台之一。
消费者通过手机端看视频的过程中,长视频和短视频都用的占60%,意味着我们品牌要同时布局长视频和短视频。这样才能最大化跟消费者的沟通。
数据源:凯度消费者指数消费者媒介画像2021.04-06
“量”的问题通常不难,“质”的提升才颇具挑战。我们在聊“精准触达”的时候是否问对了问题?
消费者的人口信息和购物篮构成,究竟哪一个对于营销价值更大?
比如,我们看到快手用户中,年轻人占比高,喜欢户外运动,也是方便面消费者。抖音用户更喜欢韩餐,买更多奶茶、狗粮。
相比而言,在线视频用户中20-29岁的年轻人占比更高,他们喜欢去酒吧,购物篮比较洋气,有沙拉酱、咖喱、奶酪等产品。如果你正在构思品牌沟通场景和内容,想必会毫不犹豫选择后者。
在“转化”和“拉新”方面,凯度消费者指数(在中国隶属于CTR)基于对历史的研究案例分析,发现:
首先,长视频主要承担触达的作用,短视频和社交媒体转化效果更好。
所以我们强调不要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,需要用不同的方式跟消费者接触,多个媒体转化的效应会比单一媒体提高13%-29%。
其次,几乎所有的媒体平台都可以拉新。短视频拉新效果尤为突出,其次是社交媒体。如果下一波的媒体投放任务是为品牌拉新的话,可以考虑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上做更多的布局。
当然,除了媒体触点的布局优化,沟通内容和场景选择的精巧创意也能为品牌增长锦上添花。
比如特仑苏通过在《向往的生活》节目中植入取名“小苏苏”的奶牛和用特仑苏做双皮奶、煮粥等场景,不断强化品牌联系,使得节目的重度观众转化要强于不看这个节目的30%。
营销不再止于登场公域,我们还想通过沉淀私域数据来了解消费者,挖掘它背后潜在的价值,进行深度的互动,促进全域增长。
如果某品牌发现CRM会员只占品牌整体买者的2.4%,未来的机会还在那剩余的97.6%。如何找到他们?
凯度消费者指数的数据发现,74%的消费者电商购买行为和全渠道消费行为是不同的。
如果消费者不在电商上买,并不等于他从来不买。要解决未来生意的增长问题,还是要回到全渠道的视角。
凯度消费者指数人群包(Audiences)的解决方案是通过消费者全渠道购买行为定义种子人群,再与大数据合作伙伴进行匹配,通过算法在几个亿ID的池子里标记目标人群包用于投放。投放之后可以加码回传到CDP或CRM,用于下一步的再运营。
某饮料品牌在用凯度消费者指数人群包激活品牌买者之后,与以前的DMP投放相比,TA浓度增加88%,转化效率增加15%,购物篮增加10%。
换句话说,凯度消费者指数人群包投放可以帮品牌减少浪费,提高新人转化效果,更好巩固老客。
总结一下,除了在投放进程中使用的凯度消费者人群包,我们也有针对媒体投放前后不同需求的解决方案:
投放前用媒介画像了解目标人群的媒体使用偏好,有针对性地进行媒介策略重组;
投放后用消费者媒介影响力模型(CMM)分析广告投放效率以及不同媒体扮演的角色;
用媒介预算分配模拟器帮助品牌优化媒介组合,提升投资回报率。